甲板上,15架F-35B隐形战机在阳光下格外醒目——这是英国海军向印太地区展示力量的高光时刻。
这艘七万吨级的巨舰是英国“高桅杆行动”的核心力量,正在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印太部署。
然而,当日本军事观察家们惊叹于甲板上的隐形战机阵列时,一个问题萦绕在他们心头:如此强大的武力展示,为何未能让中国表现出丝毫惧色?
“威尔士亲王”号的亚太之旅堪称一场跌宕起伏的“漂流记”。这次行动是英国28年来首次向澳大利亚部署航母,自4月22日从朴茨茅斯启航,沿途经过十几个国家,与盟友进行了一系列联合演习。
然而,航行中的事故暴露了英国海军全球部署的脆弱性。
6月14日,一架F-35B因遭遇风暴无法降落航母,紧急备降印度喀拉拉邦特里凡得拉姆国际机场。随后的37天滞留中,这架价值上亿美元的战机沦为当地旅游局的广告噱头,直到英国工程师团队紧急赴印维修才得以脱身。
8月10日,参加完韩国演习返航时,又一架F-35B(016号)因机械故障紧急降落在日本鹿儿岛机场。这些事故凸显了英国航母战斗群在远离本土时的后勤保障困境。
更令人玩味的是甲板上15架F-35B的“含金量”。7月下旬在澳大利亚拍摄的全家福显示,当时甲板上的19架战机中,首架是美国海军陆战队VMFA-242中队的F-35B。
8月菲律宾海演习期间,美国海军陆战队的“蝙蝠”中队再次向“亲王”号临时转移了两架F-35B。这15架“全五代机”阵容背后,国际盟友的支持功不可没。
这支航母编队的真实战斗力需要放在英国海军的整体困境中审视。当前英国海军正处于历史性的低谷期。
威尔士亲王号的护航舰队单薄得令人惊讶:仅由1艘45型驱逐舰“无畏号”、1艘23型护卫舰“里士满号”和1艘补给舰“春潮号”组成。原计划伴随的“机敏级”攻击核潜艇最终未能成行。
国外分析报告揭示,英国海军能动用的主力水面战舰仅有6艘——5艘23型护卫舰和1艘45型驱逐舰。曾经作为旗舰的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航母目前无法出海,多艘舰艇处于停摆状态。
为维持“全球不列颠”的面子,英国不得不临时拉来盟友“凑数”:挪威的“阿蒙森号”护卫舰和西班牙的“门德斯·努涅斯号”护卫舰加入编队,为威尔士亲王号提供护航。
这种“万国牌舰队”在实际作战中可能面临指挥体系混乱、数据链不兼容等致命问题。
英国国防大臣约翰·希利7月27日在航母上发表的对华强硬言论,更像是一种姿态而非实力使然。
当一支需要依靠西班牙补给舰提供燃油、美国提供战机、挪威军舰承担防空任务的航母编队,妄言对华威慑时,其威慑力自然大打折扣。
面对六国海军集结西太平洋的阵势,中国展现出从容不迫的军事自信。8月2日,由052D型驱逐舰淄博舰和054A型护卫舰扬州舰组成的中国海军编队通过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。
8月5日,真正的“海上耳目”——中国海军798号电子侦察船穿越同一水道,紧随六国联合演习区域。
这艘815A型电子侦察船被军迷戏称为“海上街溜子”,配备先进电子战设备,能监听所有通信频道,对演习进行全方位监控。其背后还有中国海军更强大的支持力量,包括高新电子战机、无人机等先进装备体系。
中国海军的冷静源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。今年5月25日,辽宁舰航母战斗群在钓鱼岛以北200公里海域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,引发日本海空自卫队紧急应对。
6月,辽宁舰与山东舰双航母编队同时出现在太平洋,开展远海防卫和联合作战能力训练。
日本军事专家佐佐木融分析认为,若台海爆发冲突,中国可能不会首先打击冲绳美军基地,而是会直击横须贺、厚木和佐世保等核心基地。这些基地是美国第七舰队的母港和航空指挥中心,一旦被摧毁将使美军指挥链断裂。
中英航母实力对比数据揭示了更深层的力量平衡。英国媒体曾宣称“一艘英国航母能打两艘中国航母”,但专业分析表明这纯属天方夜谭。
F-35B的作战半径局限在833公里,仅为中国歼-15舰载机(1500公里)的55%。垂直起降设计导致F-35B武器挂载能力严重削弱——满挂状态仅能携带2枚中距弹和2枚1000磅炸弹,而歼-15可挂载4枚霹雳-15远程导弹及反舰武器。
在体系对抗层面,中国空警-600预警机提供500公里探测半径,配合055型驱逐舰的346B型相控阵雷达,形成半径500公里的立体防空网,足以抵消F-35B的隐身优势。
而英国航母编队由于缺乏固定翼预警机,依赖直升机预警平台,探测能力大打折扣。
后勤保障能力对比更为悬殊。901型综合补给舰的4万吨排水量可支持中国航母编队持续航行1.8万海里。而“威尔士亲王”号需要依赖盟国补给,其自主作战能力受到严重限制。
横须贺码头上,15架F-35B在夕阳下折射出冷冽光芒。而在不远处的西太平洋,中国海军的798号电子侦察船仍静静游弋,监听所有通信频道。
日本防卫省官员望着英国巨舰,仍在困惑:为何中国军舰没有像往常那样抵近围观?他们或许没意识到,当中国海军能同时派出两艘航母巡弋太平洋时,这样的“表演”已不再构成真正的威慑。